頂端新聞首席記者 吳軍 實習生 冀藝星、陳宇飛、奚俊杰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當下的餐飲行業上演著殘酷洗牌,當消費者高呼“50元享受150元品質”的質價比哲學,誰能成為支撐30萬+餐飲門店屹立不倒的“源頭活水”?
8月7日,在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指導下,由河南省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主辦的食品行業與物流行業“兩業融合”對接交流活動在鄭州舉行,河南華鼎冷鏈倉配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君的分享,揭開了AI驅動智慧供應鏈重塑食品產業生態的答案。

萬億級的食品產業,給物流企業提供了千億級降本空間
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食品辦相關負責人在活動現場明確指出,食品產業是河南五大主導產業之一,規模超過萬億元。
2025年上半年,全省食品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達9.1%,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但同時,河南食品產業物流成本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既是短板也是潛力所在——通過專業化物流服務打通堵點,全省食品產業鏈有望釋放千億級降本空間。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物流降本增效工作,今年出臺的《河南省有效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通過“兩業融合”破解產業鏈重點問題,提升供應鏈韌性。
活動現場,河南華鼎冷鏈倉配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君結合企業實踐分享了對食品行業發展趨勢的觀察,為“兩業融合”提供了具體的案例參考。
餐飲行業迭代背后,是供應鏈升級之戰
王君的分享,有兩組數據讓人印象深刻:2023年餐飲閉店率51%,2024年則高達61.2%——這意味著超六成門店在行業迭代中黯然退場。
當67.5%的開店熱情撞上61.2%的閉店現實,“這不是簡單的‘卷’,而是一場全產業鏈的效率革命”,王君以沈陽“劉炭長牛燒大塊烤肉”為例——這家主打原切安格斯牛肉的社區店,竟將客單價壓至50元且讓加盟商毛利高達52%,五年擴張500多家門店。

“這個奇跡創造的背后,是食材從工廠到門店的流通成本被極致壓縮。”王君指出,傳統認知中倉配物流僅占貨值5%—8%,但若算上因溫控失效、調度低效導致的原料報廢等隱性損失,全鏈路成本竟高達15%。當個體餐飲、夫妻店逐漸被連鎖餐飲品牌取代,勝負手早已從前臺營銷轉向后臺供應鏈的“暗戰”。
此時,數字化已成為行業剛需,不再是企業炫耀的資本,成本考驗不斷加劇,且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需求日益強烈,國家管控也將愈發嚴格,這些都需要通過物流與食品產業的深度融合來應對。
“始于倉配,不止倉配”,華鼎智能倉網“活水潤萬店”
華鼎的蛻變恰是行業縮影。
從2019年專注服務鍋圈食匯“開店即建倉”,到如今對接超千家食材廠、年配送貨值超200億,成為獨立的To B端食材供應鏈服務型企業。王君用“三個階段”概括華鼎的進化:服務單一品牌→社會化開放→AI驅動的全鏈條解決方案商。
這張覆蓋全國的“活水網絡”正高速生長:目前,其服務的下游終端門店數約超30萬家,2024年輸送食材價值超200億,上游對接1000多家食材生產企業;當前布局6—7個區域中心倉(RDC)、200多個中心倉(DC),明年規模將翻倍;未來3—5年,更將下沉至全國3000余區縣的前置倉。

“國家冷鏈基建投入是確定的,華鼎要做的,是用數字化讓倉庫‘流動’起來。”王君向大家介紹了雪豹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倉網規劃”——2萬個SKU的庫位分配、揀貨路徑優化,甚至預判門店銷量動態調整庫存,“讓在途貨物也成‘虛擬倉’,這才是真正的源頭活水。”
秒級調度與溫度博弈,雪豹大模型啃下冷鏈“硬骨頭”
冷鏈物流最痛的點是“斷鏈”:溫控失準1小時,一車食材可能全軍覆沒。華鼎冷鏈科技的破局利器,是其自主研發、入選河南省首批四個工業大模型的“雪豹數字大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君用兩組對比詮釋技術穿透力:智能調度方面,通過AI算法將原本需要人工處理的復雜調度邏輯轉化為高效的智能決策,將單車調度從1小時壓縮至秒級,日處理訂單量提升127%,因溫控失效導致的貨損率降低13%;路由優化方面,動態規劃冷鏈車輛路徑,兼容不同溫區貨物同車配送,單位運量里程節約15%,年節省成本超千萬元。

“有人問華鼎憑什么自稱科技企業?我們為算法投入5億元,預計年處理1.8億標準件——沒有數字基座,這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王君語氣篤定。
撕掉甲乙方標簽,開放賬本背后的“共贏鏈”哲學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王君拋出一個顛覆性觀點:“華鼎不是倉配公司,客戶要的也從來不是物流,而是流通效率。”他分享了一個客戶案例:某合作客戶因成本壓力要求“降低起訂門檻卻不漲運費”,華鼎以“開放路由規劃權”為條件接下挑戰,最終通過共配、頻次優化實現雙贏。
華鼎在去年客戶答謝會上提出“共贏鏈”理念——拆掉甲乙方圍墻,向客戶開放成本賬本,共同尋找降本路徑,核心邏輯是雙方建立“敞開心扉、共享成本”的信任關系。例如針對同一區域餐飲店,將“一刀切”的周配三次改為按銷量動態調整:旺店保頻次,淡店改周配,單此一項即為客戶省下可觀成本。
“未來供應鏈的競爭,是生態競合。”王君向全場物流企業伸出橄欖枝,“在區域冷鏈資源整合中,華鼎愿與優秀伙伴背靠背合作,讓行業效率最大化、浪費最小化。”
王君稱,從源頭到門店的全鏈條倉配成本僅占貨值的5%—8%,而食材從源頭端到門店端的綜合損耗率約為15%,這是全鏈條中最大的成本優化空間,需要通過生態合作和技術升級重點解決。這一數據也印證了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物流成本存在千億級降本空間”的判斷,為“兩業融合”提供了明確的發力方向。
當餐飲業在“冰火兩重天”中尋找生路時,華鼎用AI重繪的冷鏈版圖,正試圖讓食材像水一樣高效流動——這或許正是“兩業融合”最生動的河南樣本。
“發冷鏈找華鼎,又快又省!”這不是華鼎冷鏈科技的宣傳口號,而是華鼎為全國30萬+客戶提供服務的生動實踐。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當下的餐飲行業上演著殘酷洗牌,當消費者高呼“50元享受150元品質”的質價比哲學,誰能成為支撐30萬+餐飲門店屹立不倒的“源頭活水”?
8月7日,在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指導下,由河南省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主辦的食品行業與物流行業“兩業融合”對接交流活動在鄭州舉行,河南華鼎冷鏈倉配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君的分享,揭開了AI驅動智慧供應鏈重塑食品產業生態的答案。

萬億級的食品產業,給物流企業提供了千億級降本空間
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食品辦相關負責人在活動現場明確指出,食品產業是河南五大主導產業之一,規模超過萬億元。
2025年上半年,全省食品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達9.1%,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但同時,河南食品產業物流成本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既是短板也是潛力所在——通過專業化物流服務打通堵點,全省食品產業鏈有望釋放千億級降本空間。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物流降本增效工作,今年出臺的《河南省有效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通過“兩業融合”破解產業鏈重點問題,提升供應鏈韌性。
活動現場,河南華鼎冷鏈倉配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君結合企業實踐分享了對食品行業發展趨勢的觀察,為“兩業融合”提供了具體的案例參考。
餐飲行業迭代背后,是供應鏈升級之戰
王君的分享,有兩組數據讓人印象深刻:2023年餐飲閉店率51%,2024年則高達61.2%——這意味著超六成門店在行業迭代中黯然退場。
當67.5%的開店熱情撞上61.2%的閉店現實,“這不是簡單的‘卷’,而是一場全產業鏈的效率革命”,王君以沈陽“劉炭長牛燒大塊烤肉”為例——這家主打原切安格斯牛肉的社區店,竟將客單價壓至50元且讓加盟商毛利高達52%,五年擴張500多家門店。

“這個奇跡創造的背后,是食材從工廠到門店的流通成本被極致壓縮。”王君指出,傳統認知中倉配物流僅占貨值5%—8%,但若算上因溫控失效、調度低效導致的原料報廢等隱性損失,全鏈路成本竟高達15%。當個體餐飲、夫妻店逐漸被連鎖餐飲品牌取代,勝負手早已從前臺營銷轉向后臺供應鏈的“暗戰”。
此時,數字化已成為行業剛需,不再是企業炫耀的資本,成本考驗不斷加劇,且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需求日益強烈,國家管控也將愈發嚴格,這些都需要通過物流與食品產業的深度融合來應對。
“始于倉配,不止倉配”,華鼎智能倉網“活水潤萬店”
華鼎的蛻變恰是行業縮影。
從2019年專注服務鍋圈食匯“開店即建倉”,到如今對接超千家食材廠、年配送貨值超200億,成為獨立的To B端食材供應鏈服務型企業。王君用“三個階段”概括華鼎的進化:服務單一品牌→社會化開放→AI驅動的全鏈條解決方案商。
這張覆蓋全國的“活水網絡”正高速生長:目前,其服務的下游終端門店數約超30萬家,2024年輸送食材價值超200億,上游對接1000多家食材生產企業;當前布局6—7個區域中心倉(RDC)、200多個中心倉(DC),明年規模將翻倍;未來3—5年,更將下沉至全國3000余區縣的前置倉。

“國家冷鏈基建投入是確定的,華鼎要做的,是用數字化讓倉庫‘流動’起來。”王君向大家介紹了雪豹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倉網規劃”——2萬個SKU的庫位分配、揀貨路徑優化,甚至預判門店銷量動態調整庫存,“讓在途貨物也成‘虛擬倉’,這才是真正的源頭活水。”
秒級調度與溫度博弈,雪豹大模型啃下冷鏈“硬骨頭”
冷鏈物流最痛的點是“斷鏈”:溫控失準1小時,一車食材可能全軍覆沒。華鼎冷鏈科技的破局利器,是其自主研發、入選河南省首批四個工業大模型的“雪豹數字大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君用兩組對比詮釋技術穿透力:智能調度方面,通過AI算法將原本需要人工處理的復雜調度邏輯轉化為高效的智能決策,將單車調度從1小時壓縮至秒級,日處理訂單量提升127%,因溫控失效導致的貨損率降低13%;路由優化方面,動態規劃冷鏈車輛路徑,兼容不同溫區貨物同車配送,單位運量里程節約15%,年節省成本超千萬元。

“有人問華鼎憑什么自稱科技企業?我們為算法投入5億元,預計年處理1.8億標準件——沒有數字基座,這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王君語氣篤定。
撕掉甲乙方標簽,開放賬本背后的“共贏鏈”哲學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王君拋出一個顛覆性觀點:“華鼎不是倉配公司,客戶要的也從來不是物流,而是流通效率。”他分享了一個客戶案例:某合作客戶因成本壓力要求“降低起訂門檻卻不漲運費”,華鼎以“開放路由規劃權”為條件接下挑戰,最終通過共配、頻次優化實現雙贏。
華鼎在去年客戶答謝會上提出“共贏鏈”理念——拆掉甲乙方圍墻,向客戶開放成本賬本,共同尋找降本路徑,核心邏輯是雙方建立“敞開心扉、共享成本”的信任關系。例如針對同一區域餐飲店,將“一刀切”的周配三次改為按銷量動態調整:旺店保頻次,淡店改周配,單此一項即為客戶省下可觀成本。
“未來供應鏈的競爭,是生態競合。”王君向全場物流企業伸出橄欖枝,“在區域冷鏈資源整合中,華鼎愿與優秀伙伴背靠背合作,讓行業效率最大化、浪費最小化。”
王君稱,從源頭到門店的全鏈條倉配成本僅占貨值的5%—8%,而食材從源頭端到門店端的綜合損耗率約為15%,這是全鏈條中最大的成本優化空間,需要通過生態合作和技術升級重點解決。這一數據也印證了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物流成本存在千億級降本空間”的判斷,為“兩業融合”提供了明確的發力方向。
當餐飲業在“冰火兩重天”中尋找生路時,華鼎用AI重繪的冷鏈版圖,正試圖讓食材像水一樣高效流動——這或許正是“兩業融合”最生動的河南樣本。
“發冷鏈找華鼎,又快又省!”這不是華鼎冷鏈科技的宣傳口號,而是華鼎為全國30萬+客戶提供服務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