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街角的社區面包店主,是縣城里的私房蛋糕主理人,是背負著房租水電和客流焦慮的小微烘焙創業者。
8月9日至11日,“成長的力量”小微烘焙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二屆中國烘焙創業者大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超過500位小微烘焙創業者齊聚鄭州,共同探討小微烘焙店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從“困境突圍”到“精細運營”】
據了解,本次大會由全聯烘焙業公會、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主辦,河南早宸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上海麥凱隆營銷咨詢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廣州博泓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承辦。
大會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烘焙創業者、行業專家及產業鏈代表,通過趨勢解讀、實戰分享、資源對接等多種形式,為小微烘焙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也彰顯了鄭州作為中原大地烘焙產業樞紐的重要角色。
小微烘焙企業作為分散于中國廣大烘焙市場的“毛細血管”,是行業生態的“穩定器”,也夯實了行業可持續增長的底盤。全聯烘焙業公會秘書長康黎娜在大會開幕致辭中提到,截至2025年5月,全國烘焙門店數已達33.8萬家,市場潛力巨大,但小微創業者面臨同質化競爭、成本壓力與增長焦慮交織的生存考題。
上海麥凱隆咨詢主理人趙凱隆作為深耕烘焙賽道的實戰觀察者,他的分享中直擊小微核心痛點。他深刻剖析了小微門店普遍存在的規模擴大但利潤未同步增長的“規模不經濟”陷阱及連鎖品牌擴張中的增長瓶頸。他指出,小微烘焙的可持續增長并非簡單疊加流量,而是“客群定位、產品結構、成本控制到復購體系的系統性咬合”。趙凱隆認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小微要“聚焦三公里經濟圈”,深度服務核心客群,構建基于產品力和服務的“可視化信任”體系,這才是對抗巨頭、實現盈利性增長的根本。

【拼的是誰更懂街坊鄰居的胃和心】
這場以“成長”為名的盛會,不僅是經驗盛宴,更是小微烘焙的“加油站”。從河南本土品牌到全國創業者,從實戰方法到資源對接,分散的微光在此匯聚成炬。
南京8號黃油主理人陳志騰以“被市場‘毒打’過的幸存者”自居給出雙品牌運作的經營策略。八號黃油僅僅成立三年,卻經歷了從初創探索到精品打磨,再到規?;l展的關鍵躍升,在規模擴張、渠道布局、價格制定、人才維度上的經驗提純都在現場進行具體分享。
早晨烘焙創始人符宸宸的分享中給出了小微的短視頻制作方法。她認為,烘焙自帶的美學屬性是天然優勢,小微團隊精力有限,應聚焦產品本身的視覺沖擊力,而非復雜的人設打造。“產品即內容”是其核心邏輯,她拆解了如7秒快剪、沉浸式制作等易于小微復制的視頻模型,認為“吃透產品最能誘人的瞬間”比模仿爆款更有效。

從負債200萬起步,到在河南許昌開出4家店的仲夏糖豆主理人朱火火,展示了極致的成本控制。新店投入控制在13萬至15萬元區間,踐行用低成本換來高業績。其另一策略是雇傭高顏值大學生店員,低成本制造話題吸引年輕女性打卡。她總結道:“縣城烘焙,拼的是懂街坊鄰居的胃和心,信任比流量更硬核。”
杭州迦南創始人雅妮則分享了如何在寸土寸金之地壓縮生存空間。其最小的門店僅8平方米,卻曾創下日銷1萬元業績。秘訣在于將人效用到極致:使用“運營看板”將目標拆解到每小時,“議必決、決必行”,雅妮坦言,小微團隊“經不起內耗,執行力需靠機制設計”。

喜甜主理人劉明奇分享了絕境求生的經歷。門店瀕臨倒閉時,他花費數千元購入二手面包車改裝成“移動面包鋪”,帶著產品深入社區試吃、現場加微信。半年巡游超6000公里,靠“腿+嘴+產品力”的“笨辦法”,積累超6000精準客戶,月營收扭虧為盈至20萬。在她看來:“小微的戰場在3公里內,讓社區熟客成為推銷員。”
中國臺灣泰斗級面包大師林甫清以50年實踐詮釋“面包學問”:“面包是食材、工藝與文化的融合,創新不是顛覆傳統,而是在老手藝里找新可能。”年近七旬的他仍活躍一線,為烘焙人提供技藝指導,讓匠心精神薪火相傳。

【深耕區域,小微模式價值顯現】
當連鎖品牌陷入同質化競爭,這些小微烘焙主理人正以其特有的韌性摸索出路。
迦南的8平店、朱火火的成本控制術,都在證明精細化運營能力比盲目擴張更重要;符宸宸的產品美學、朱火火的透明后廚、劉明奇的社區巡游,其共同點在于將產品力與服務轉化為可感知的信任資產。在區域市場,這成為小微對抗連鎖品牌的重要壁壘。
同時,小微烘焙的競爭力,正通過對本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理解與呈現,尋求更多差異化立足點。用好產品、好服務和人情味回歸商業本質,觸達最核心的客群,反而能跑通盈利模型。
對小微而言,規避風險與創造利潤同等重要。中國國稅總局特約財稅專家今明聚焦用工合規,他通過案例拆解勞動合同、社保繳納等要點,建議小微企業在合規框架內降低成本,讓法律不是約束,而成為保護企業穩健生長的盾牌。
活動現場,烘焙行業專項投資基金揭牌,5000萬資金注入烘焙市場。
當資本的目光開始投向這個曾經被忽視的市場,小微烘焙主理人們用實戰證明:在高度內卷的賽道中,“小”未必是劣勢。極致聚焦、深度鏈接、高效運轉的小模型,正生長出獨特的破局力量,他們的掙扎與突圍,或許正在為整個行業的下半場,書寫另一種可能。
未來,隨著經驗共享、資源流動的深化,小微烘焙企業將在中國大地扎根更深、生長更穩,為行業繁榮與民生服務注入持久活力。(李真)
8月9日至11日,“成長的力量”小微烘焙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二屆中國烘焙創業者大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超過500位小微烘焙創業者齊聚鄭州,共同探討小微烘焙店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從“困境突圍”到“精細運營”】
據了解,本次大會由全聯烘焙業公會、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主辦,河南早宸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上海麥凱隆營銷咨詢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廣州博泓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承辦。
大會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烘焙創業者、行業專家及產業鏈代表,通過趨勢解讀、實戰分享、資源對接等多種形式,為小微烘焙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也彰顯了鄭州作為中原大地烘焙產業樞紐的重要角色。
小微烘焙企業作為分散于中國廣大烘焙市場的“毛細血管”,是行業生態的“穩定器”,也夯實了行業可持續增長的底盤。全聯烘焙業公會秘書長康黎娜在大會開幕致辭中提到,截至2025年5月,全國烘焙門店數已達33.8萬家,市場潛力巨大,但小微創業者面臨同質化競爭、成本壓力與增長焦慮交織的生存考題。
上海麥凱隆咨詢主理人趙凱隆作為深耕烘焙賽道的實戰觀察者,他的分享中直擊小微核心痛點。他深刻剖析了小微門店普遍存在的規模擴大但利潤未同步增長的“規模不經濟”陷阱及連鎖品牌擴張中的增長瓶頸。他指出,小微烘焙的可持續增長并非簡單疊加流量,而是“客群定位、產品結構、成本控制到復購體系的系統性咬合”。趙凱隆認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小微要“聚焦三公里經濟圈”,深度服務核心客群,構建基于產品力和服務的“可視化信任”體系,這才是對抗巨頭、實現盈利性增長的根本。

【拼的是誰更懂街坊鄰居的胃和心】
這場以“成長”為名的盛會,不僅是經驗盛宴,更是小微烘焙的“加油站”。從河南本土品牌到全國創業者,從實戰方法到資源對接,分散的微光在此匯聚成炬。
南京8號黃油主理人陳志騰以“被市場‘毒打’過的幸存者”自居給出雙品牌運作的經營策略。八號黃油僅僅成立三年,卻經歷了從初創探索到精品打磨,再到規?;l展的關鍵躍升,在規模擴張、渠道布局、價格制定、人才維度上的經驗提純都在現場進行具體分享。
早晨烘焙創始人符宸宸的分享中給出了小微的短視頻制作方法。她認為,烘焙自帶的美學屬性是天然優勢,小微團隊精力有限,應聚焦產品本身的視覺沖擊力,而非復雜的人設打造。“產品即內容”是其核心邏輯,她拆解了如7秒快剪、沉浸式制作等易于小微復制的視頻模型,認為“吃透產品最能誘人的瞬間”比模仿爆款更有效。

從負債200萬起步,到在河南許昌開出4家店的仲夏糖豆主理人朱火火,展示了極致的成本控制。新店投入控制在13萬至15萬元區間,踐行用低成本換來高業績。其另一策略是雇傭高顏值大學生店員,低成本制造話題吸引年輕女性打卡。她總結道:“縣城烘焙,拼的是懂街坊鄰居的胃和心,信任比流量更硬核。”
杭州迦南創始人雅妮則分享了如何在寸土寸金之地壓縮生存空間。其最小的門店僅8平方米,卻曾創下日銷1萬元業績。秘訣在于將人效用到極致:使用“運營看板”將目標拆解到每小時,“議必決、決必行”,雅妮坦言,小微團隊“經不起內耗,執行力需靠機制設計”。

喜甜主理人劉明奇分享了絕境求生的經歷。門店瀕臨倒閉時,他花費數千元購入二手面包車改裝成“移動面包鋪”,帶著產品深入社區試吃、現場加微信。半年巡游超6000公里,靠“腿+嘴+產品力”的“笨辦法”,積累超6000精準客戶,月營收扭虧為盈至20萬。在她看來:“小微的戰場在3公里內,讓社區熟客成為推銷員。”
中國臺灣泰斗級面包大師林甫清以50年實踐詮釋“面包學問”:“面包是食材、工藝與文化的融合,創新不是顛覆傳統,而是在老手藝里找新可能。”年近七旬的他仍活躍一線,為烘焙人提供技藝指導,讓匠心精神薪火相傳。

【深耕區域,小微模式價值顯現】
當連鎖品牌陷入同質化競爭,這些小微烘焙主理人正以其特有的韌性摸索出路。
迦南的8平店、朱火火的成本控制術,都在證明精細化運營能力比盲目擴張更重要;符宸宸的產品美學、朱火火的透明后廚、劉明奇的社區巡游,其共同點在于將產品力與服務轉化為可感知的信任資產。在區域市場,這成為小微對抗連鎖品牌的重要壁壘。
同時,小微烘焙的競爭力,正通過對本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理解與呈現,尋求更多差異化立足點。用好產品、好服務和人情味回歸商業本質,觸達最核心的客群,反而能跑通盈利模型。
對小微而言,規避風險與創造利潤同等重要。中國國稅總局特約財稅專家今明聚焦用工合規,他通過案例拆解勞動合同、社保繳納等要點,建議小微企業在合規框架內降低成本,讓法律不是約束,而成為保護企業穩健生長的盾牌。
活動現場,烘焙行業專項投資基金揭牌,5000萬資金注入烘焙市場。
當資本的目光開始投向這個曾經被忽視的市場,小微烘焙主理人們用實戰證明:在高度內卷的賽道中,“小”未必是劣勢。極致聚焦、深度鏈接、高效運轉的小模型,正生長出獨特的破局力量,他們的掙扎與突圍,或許正在為整個行業的下半場,書寫另一種可能。
未來,隨著經驗共享、資源流動的深化,小微烘焙企業將在中國大地扎根更深、生長更穩,為行業繁榮與民生服務注入持久活力。(李真)